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抵押贷款 >> 抵押贷款前景 >> 正文 >> 正文

信托2022,我们再出发

来源:抵押贷款 时间:2023/8/13

将成为过去,辞旧迎新时刻,回顾能带来力量,更好地迎接......

年,对于信托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体可从三大块去探究:政策、行业等外在环境的变动如资管新规将正式生效(3年)、业务整改(两压一降、非标转标)以及公司转型(个别高风险公司处置、未来信托公司走向)。

来,我们慢慢聊!

01一环境在变

有一类观点:国内资管行业的变革始于年4月27号资管新规的颁布,一路走来,这一事实日渐清晰,观点也被更多人接受,以信托为例,当下信托行业的处处变化都能在资管新规中寻到落脚点!的到来、资管新规真正落地,行业变革定然持续推进,这是一个值得一谈再谈也不过时的话题……

资管新规颁布,明确“去杠杆、拆嵌套、去资金池运作、破刚兑”,给予刚性兑付清晰的定义,也给出了“标”与“非标”的清晰界限。

这3年来,资管新规点点滴滴的落地也开启了资管行业出清的进程,以信托为例,去资金池运作,引出了行业“蛀虫”如(川信、安信信托、新时代信托)去通道业务,使得信托行业资管规模从峰值27万亿压缩至今日的20万亿。也正是因为有了明确“标”与“非标”的概念,这今天、日后信托转型“非标转标”奠定了基调。

对于未来投资之路迷茫的朋友,不妨去资管新规找寻“灵感”!

对于资管新规的探究,我们今后还会继续进行。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其他两大板块!

02二、信托业务创新

传统信托业务三驾马车:通道业务、城投政信信托和房地产信托。

通道业务已近乎完成使命,清零是其最终归宿,而城投政信业务和房地产信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将长存,但往日的业务模式已难以匹配新时代需求,一场大整改——全面的外科手术势在必行,而“非标转标”趋势下,信托公司的TOF、FOF业务必将攻城掠地、开疆拓土,成新三国鼎立之势......

一、房地产信托

信托,房地产信托定是主角之一,房地产行业整改使得房企的表内外融资渠道受限,引发了流动性危机,甚至多家房企出现集团层面风险,这一旋律贯穿全年,从年初华夏幸福、蓝光地产蔓延至房企头部恒大地产——抵达“高潮”,而近来佳兆业、奥园等等多家房企主体不仅仅相应信托项目逾期、境内外发债、银行贷款、地产私募基金、金控等几乎全面违约......

年——为何众多房企集中违约(解释了为何众多房企违约,可以做补充材料!)

很明显,年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挑战——软着陆!

目前,房地产行业现状:保行业不保企业,保交付不保财富。房企真正完成降杠杆,降负债后,房地产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临近年底,国内上层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也高度重视,也频频释放房地产金融政策的积极信号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12月11日,监管层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重申了“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12月13日,中国人大网发布了财政部部长刘昆于10月1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对《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其中提到“由于房地产市场全国差异很大,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房地产税立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的改革试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等条件成熟时再适时推出。

12月20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优质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房地产项目兼并收购,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兼并收购金融服务。

12月21日,地产股出现了集体的大涨,A股、港股的地产股强势霸榜,一扫往日阴霾。

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已见底,土拍市场也开始回暖。

12月21日,杭州今年第三批集中供地的土拍完美收官,35宗地块全部成交,24宗封顶摇号,封顶率69%,平均溢价率6.98%。而且杭州此次土拍中,修正了之前过于严苛的土拍规则——降低竞拍门槛、降低起始地价、提高销售限价,如此一来,很大程度提升了推出地块的“含金量”,为房企后期的利润提供了更大空间!

但同时必须清醒,监管政策已然放宽见底,楼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政策边际也在改善中,但市场惯性的存在使得房地产市场仍未见底,随着明年一季度多家房企美元债到期加之各类地产非标融资偿债高峰期来到,房企的生死走向迎来结局,尤其是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三高”房企,这对于个别房企或为灭顶之灾,对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却是全新开启!

房企“低增长、低利率、低预期、低容错”的“四低”时代或将到来,房企的金融属性逐渐剥离,回归实业制造,而那些真正擅长产业和商业运营的房企、深耕区域的百强房企、稳健型地方民企(如地方龙头)将在此轮行业整改中脱颖而出。

而在房企回归实体制造的进程中,地产融资模式(包括房地产信托、私募基金、金控、担保等)也将顺势转型——从业务方向、业务策略到风控逻辑都将全面修正和完善!

过去,信托公司对于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基本集中于加强投后管理,以前一些抓手不足的项目只要求股权质押,并不强制要求土地后置抵押等,目前已要求融资方补充资产抵押、增加担保。

PS:从房企破产后的偿债顺序来看,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购房人债权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抵押债权员工工资税款普通债权。

由此可见,一旦项目违约,想通过抵押物拍卖抵债的难度不小,可行性不强,倒不如将精力集中于事前管理,加强对融资主体的现金流摸底!

很明显在融资主体和项目底层选入上,日后定会有新标准:

融资主体准入:

参考指标:是否符合三道红线”的考核情况(杠杆率、负债率);

房企盈利、营运能力;

长/短期偿债能力;

产品开发、管理能力

这些房企不能碰:“三高”房企,如已被银行放弃、已暴雷或在暴雷边缘、资不抵债难以回天。

优选准入交易对手:国企、优质民营(有实体产业、地方地区深耕性龙头企业和地方性资源的稳健房企)

底层项目要求:集中于房企(融资方)自身更熟悉的区域内业务,如与当地龙头型房企合作。此类项目安全性更高,杠杆率低,开发成本也低。此外位置好、地价低、销售去化预计乐观的住宅用地项目。

想要真正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从底层资产逻辑出发,核心在于地产项目实现自身资金闭环,无须开发商额外的资金抽调或加杠杆操作,形成项目收益自平衡。

信托者课堂:

A年房地产行业转型的开启是地产行业政策的趋严和楼市调控,尤其是房企“三道红线”和银行贷款集中度管理的两大红线;

B行业政策的回转,但市场尚未见底——其一,市场自有其惯性,在二季度前,美元债和大量非标融资的偿债高峰期未知;其二,高净值人群信心尚未回归,本轮地产行业整改便是源于民众对于楼市预期下滑,房企销售端行情下滑,接着资金收紧,引发资本市场的股债双杀,评级下滑,影响融资,资金更趋紧,自此进入负循环!

C房地产行业的主基调:“房住不炒”、行业政策基本面:“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政策,行业出清还将进行,尤其上半年,但也加了一先决条件:“软着陆”!

二、城投基建业务

两压一降和房地产信托重点整治是信托业行业重点目标,资管新规生效,压缩违规类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定将继续,而城投基建业务基于特殊性,是传统业务仅存的“信仰”。

城投基建业务大面积逾期、违约的概率不大,但其业务整改和创新以匹配新时代需求定是势不可挡.....

过去,城投平台主营业务是“政府代建”,主要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而城投平台的起源也是因为旧预算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无法直接作为借贷主体融资,因此各地方政府纷纷组建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这在当时也是受上层支持和鼓励(年人民银行联合其他监管部门发布92号文)。这也正是城投平台和各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出处——所谓城投信仰的来源!

成于斯,亦改于斯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与政府负债划等号,基建投资以“土地增值”驱动与城市建设高度重合;推动了城市与各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投平台的发展壮大源于基建投资需求的大幅增长,同时也衍生了大量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城投债务),地方政府广义杠杆能力基本见顶。加之高速城镇化告一段落,再盲目举债来投资基建,既可能产生风险,有可能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地方债务分为法定债务的地方债券、纳入财政部统一管理的隐性债务以及包含城投债务在内的广义地方政府债务等不同的部分;在法定债务较为稳健的情况下,如今的监管重点是防范隐性债务与广义债务的各项风险。

15号文也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5号文的中心思想:严禁新增地方隐形债务和妥善化解存量隐形债务。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定义

A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发[]27号),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预算之外,直接或间接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B相关规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般是指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直属机构等,在法定政府限额以外直接举借、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而政府融资平台的识别标准核心在于是否涉及隐形债务以及相应的名单由之前的银保监会白名单转向财政部的监测名单!

城投平台的定位是各地方政府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和融资平台,在15号文后,平台的融资属性下降,后期城投债务非政府债务,而是企业债务。

同时,部分城投债务纳入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后期可有一部分财政资金偿还、债券置换、市场化置换方式予以解决。

未来5年,或许更长的时间,城投平台仍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几大变化也正在悄然发生:

A基建项目“自收益”

以后,大比例基建项目将以“项目收益自平衡”为准则,项目方向由传统的“铁公基”转向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如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产业投资等等

B城投平台“去信用”

城投平台从传统的基建-土地-房地产开发分离,走向全流程开发一体化之路。参与到产业投资中去,才能以各种途径来获得发展红利。投资模式也发生转变,政府有之前的直接出资建设转为项目整体的筹划人、基建项目的布局和管理者,而经营主体在市场化机制下,有具备融资能力、运营能力的社会企业主体承担,而城投平台更想是连接市场和政府的桥梁——一个市场化运作平台

信托者课堂:

众所周知,行业和金融政策是本轮资管行业转型的重要变量,从上层立场出发,地方隐债的完善处置是其目标所在,前提是稳定,进而妥善化解存量债务为先决条件,进而严禁新增,长远看这是核心变量,亦可细分为三步:其一,权责划清,剥离城投平台融资职能,债务定位企业债务;其二,推进城投平台转型;其三,基建项目须收益自平衡(项目细分类别——或纳入财政预算或市场化处置)。

城投平台隐含的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剥离;

城投平台仍是基建市场化的重要载体,仍会有部分基建项目以委托代建方式由城投平台承担;

城投平台的信息披露也会更加规范: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剥离融资职能,回归基建项目实施主体的实业制造属性;

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间建立新的收益分配制度,对于城投承担的职能进行对价支付,从而降低城投负债和风险,更能促使城投项目形成资金自循环;

15号文开启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整治之路,积极财政政策、基建项目、城投平台、地方隐债这几者关系也将重新成立,而对信托而言,尤其城投基建信托,在严禁新增地方隐债下,相应规模一定会有所减少,而在妥善化解存量隐债下,现有的信托安全性又是多了一层安全垫,此外,城投平台全国数千计,未来城投间的“内卷”势必到来,投资者切莫触碰红线!

三后起之秀——TOF、FOF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年三季度行业数据,年三季度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余额为3.06万亿元,同比增长38.12%,主要投向股票和债券资金信托产品。年有43家信托公司布局了TOF/FOF业务,TOF/FOF业务新增成立规模.28亿元。而此与信托业监管趋严、回归本源、非标额度持续受限密切相关。

TOF步入2.0时代

信托公司TOF业务已走完萌芽期,进入发展期即2.0时代。

TOF1.0时代,信托公司的FOF子基金配置以单一策略为主,且子基金范围集中于私募领域。单一策略的FOF产品很难为投资人带来穿越牛熊的稳健收益。

TOF2.0时代,FOF/TOF产品更多以资产配置型的混合策略为主,同时不拘泥于底层资产的类别,不仅会配置私募、公募基金,还会配置券商的资管计划等。投资收益也更稳健。FOF产品管理人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各类资产配置占比,通过对资产、策略、子基金管理人的轮动和优选,构建更稳健的产品组合。

目前,TOF业务是由信托公司募资设立母信托产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通过投资公募、私募在内的资产组合,为投资人获取更加稳定的投资收益。

外贸信托、中航信托和中信信托的TOF业务管理规模分别为亿元、.84亿元和亿元均达到百亿级别。

光大信托于年开展TOF业务,截至年10月末,该公司TOF业务存量规模50余亿元,涉及近40只产品;

长安信托于年1月开展TOF业务,目前规模69亿元,其中40.4亿元为年新增;

上海信托、平安信托等也是深耕多年,具备良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

以平安信托为例,平安信托倾向于将TOF打造成生态圈,把阳光私募、TOF主动管理、策略指数形成业务链,发展一整套可量化、可拆解、可归因、可进化的投研方法论,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市面上有不少私募平台选择与平安信托合作,其中不乏百亿级私募平台——看重平安信托大量客群(之前非标业务积累,目前平安信托无直接的财富团队、可私人定制,更个性化、多元化)。

而外贸信托也是较早涉入证券信托业务的行业代表,通过长时间积累,各类底层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市场上主流私募基金管理人都有专业分析和判断,此外随着资产配置框架和子基金评价筛选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市场环境及时对产品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做好资产轮动、策略轮动等,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或单个策略、管理人的风险暴露导致投资人的收益出现巨大回撤。

为何信托公司新赛道选择TOF

其一,TOF有三大优势:

A投资策略与产品分离,风险分散

TOF的分散性体现在策略上覆盖广泛,每一大类策略中还会细分子策略,如债券策略中有信用挖掘、利率择时、海外债、城投债策略等;在产品形态上涵盖公募、私募、保险资管等,多元化特点明显。

B资产配置灵活

灵活性体现在动态调整,TOF不仅会定期根据量化模型的计算结果调整战略配置比例,还可以实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战术配置比例,力求时刻保持投资组合处于确定性高、风险可控的状态。

C浮动高收益

TOF产品可分低、中、高风险,低风险产品的年化收益已经达到7.77%,基本上布局固收+产品。而中风险的产品年化收益达到了11.34%。

其二,十几年来,信托公司依靠融资类信托业务发展壮大,股票和债券投资底子薄,基础差,现今,在非标转标的监管政策下,倒逼转型,短期内自建投研体系的难度大,更不可能与证监系统的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分庭抗礼,选择以TOF做大标品业务不失为上策。

信托者课堂:标品业务是非标转标下,信托公司大力发展业务,而TOF目前来看,似乎成为了“天选之子”,同时有几点也值得注意:TOF业务新增更多是行业政策引导的结果,其一,历经时间较短,业务模式尚未成熟,尤其对于信托公司,如何持续、有效在这一领域创造可观的利润增长点,这是生死考验,决定因素所在,此外,信托投资群体与证监系统客户群体风格迥异,当下处于发展期,在信托公司信用背书、行业政策以及渠道优势下,可以初步做大规模,更像是公司阶段性产品战略和销售推动的结果。但这部分群体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生力军——业绩说话!TOF业务也更适合长期主义投资者,这也是由TOF自带基因决定的,因而短期内的业绩波动、变化亦有迷惑性,但投资人未必这么认为!

03三、信托公司转型

一、常态动作——罚款、高管变动、增资潮起

对于信托公司的罚款和高管变动。这是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事,仅多与少的区别,尤其当下是金融政策严监管和行业转型期,这类动态会多一些,前者是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惩罚,更多是对当事人的惩戒和行业警示,据银保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21.html